2月26日,15届101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提出48条措施。(以下简称“48条”)。 “48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既立足近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又着眼全年及未来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 经测算,“48条”最多可为企业减负超830亿元;通过建立市应急转贷机制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再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1300亿元。据悉,“48条”审议通过后,各牵头部门和广州各区将同步动起来,能干的马上干,将尽快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使各项政策尽快惠及企业,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坚持“三个导向”: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真金白银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若干措施》坚持目标导向、企业导向和项目导向。 一是坚持目标导向。围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千方百计扩大有效需求的同时,多措并举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加快培育壮大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增长较快的新兴产业,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 二是坚持企业导向。全力帮助企业解决短期的生存问题和疫情过后的发展问题。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普遍诉求,在融资、税费、租金、用工等方面出台措施,支持企业科学有序复工复产,用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狠抓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引智引技引资力度,吸引培育更多优质企业落户。 三是坚持项目导向。扭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狠抓“5个一批”,推动一批在建项目加快复工、一批新项目尽快开工、一批前期项目提前动工、一批条件成熟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提前开工、谋划储备一批新的重大项目,确保资金和要素跟着项目进度走,通过项目建设带动各类生产要素有序、有力、有效流动起来。 亮点:政策着眼中长期,补短板、强优势、建机制 按照“三个导向”,广州提出10个方面48条具体举措,确保能落地、快落地、见实效。这些政策与前段时间出台的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15条”等政策充分衔接,又有所区别,短期政策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渡过难关,但更多政策着眼中长期,补短板、强优势、建机制。 因此,在起草《若干措施》时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立足当前,顺势而为。立足近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帮助企业复工复产补产、项目复工开工赶工,推动经济尽快回归正常循环,提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大、吸引力强的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渡难关、提信心。二是着眼长远,扬长补短。着眼全年及未来发展,从供需两端入手,加力扩内需稳外需,进一步巩固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强劲发展势头,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城市治理体系,率先塑造全方位、立体式、一体化的引智引技引资新高地,确保全年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提升广州城市综合竞争力。 可以说,《若干措施》不仅是为企业保驾护航的政策工具箱,也是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更是展现我市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的宣介书。 经测算,“48条”最多可为企业减负超830亿元;通过建立市应急转贷机制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可再为企业增加流动资金1300亿元。 解读:纾困减负、稳定增长、优化环境,广州从三大类举措发力 据悉,“48条”举措共分为帮助企业纾困减负、扩大需求稳定增长和发展产业优化环境三大类。 及时雨:确保政策跑在受困企业前面,加大租金减免力度,困难企业申请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至1% 在帮助企业纾困减负方面。针对疫情对企业造成的生产经营成本压力,广州将通过“七减、五缓、三免、两补、两返”等多个方面为企业纾困减负。 七减:协调广州地区银行机构压降成本费率,确保小微企业和个人经营性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低于2019年同期;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阶段性由3%降至1%;允许受疫情影响企业申请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最低至1%;阶段性下调失业保险缴费系数;继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基准费率下调50%;对大型企业减半征收3个月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对符合条件用户按原到户电价水平的95%结算电费。 五缓: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最长延期3个月缴纳税款;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暂缓缴存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住房公积金(已缴存的除外);允许出现严重困难的企业申请缓缴社会保险费;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需的用电、用气、用水等,在疫情防控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 三免:对符合条件企业免征3个月的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对承租国有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物业的符合条件的企业,以及承租市、区两级公租房、直管公房、人才住房的个人,免收2个月租金,同时通过税费减免等方式引导非国有物业减免租金;对中小微企业免征5个月的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 两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新增生产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补贴;建立市应急转贷机制和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推动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 两返:对符合条件企业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对暂时性生产经营困难的参保企业,可返还6个月企业及其职工应缴纳社保的50%。 在补贴方面,“48条”进一步给扩大生产的防控物资企业吃下“定心丸”,提出对在1月10日至3月31日期间扩大产能、转产或实施技术改造生产急需疫情防控物资及其原材料的企业,按照新增生产设备投资额的50%给予补贴。“48条”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后,对企业因政府征集或指定生产而产生的剩余物资,可按照规定通过政府储备和包销予以解决。 比起此前的措施,针对企业面对的租金压力,“48条”也加大了减免力度。对承租市属、区属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物业用于线下实体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免收2、3月份的物业租金,视疫情情况可减半收取4、5月份的物业租金,对承租市、区两级公租房、直管公房、人才住房的,免收2、3月份租金,视疫情情况可减半收取4、5月份租金。同时提出各区要引导支持集体物业、非国有企业和个人业主为承租用于线下实体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或允许延期、分期缴租,对执行情况较好的可申请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减免,并在提质增效、资格认定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稳增长:“攻城拔寨”在建项目3月底前全部复工“补短板”推进医疗卫生平台建设 为扩大需求稳定增长,促投资方面,“48条”提出,要加大土地出让力度,用好“三个债券”保障项目建设资金,开设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前期审批,着力推动项目加快建设。例如抓紧开展重点项目“攻城拔寨”行动,完善市领导对口联系重大项目机制。确保在建项目3月底前全部复工。全力推动新项目开工,力争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超过100个、5月底超过200个,7月底前全部开工;积极争取一批前期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推进一批条件成熟的“十四五”规划项目提前开工;抓紧谋划储备一批新的重大项目。 完善重大项目策划生成机制,策划和储备一批补短板重大项目;“48条”提出,在年度“攻城拔寨”重点项目基础上,将研究设立专项经费,围绕医疗卫生、物资保障、环境建设、交通物流等短板领域,再策划和储备一批重大平台、项目,力争纳入国家和省重大规划和项目计划。 加大引智引技引资力度,在个人所得税优惠、外籍人才居留、政务服务、交通便利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形成开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项目的良性循环。记者留意到,“48条”对此项提出了十分细致的要求,如要求全面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重点洽谈招商项目提供交通便利,提供1000个非广州市籍中小客车预约登记服务名额统筹使用,对我市招商部门及各区重点洽谈的招商项目,可通过预约登记方式在管控区域行驶,不受“开四停四”措施管控。 扩消费方面,提出了加快推进落实去年尚未用完的中小客车指标额度工作,对二手车置换、购买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提振汽车消费。统筹安排扶持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商贸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稳外贸方面,从对参加会展和重要经贸活动企业最高资助10万元、加大企业出口信用保险补贴、进一步提升通关效率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前瞻性:强链、补链、稳链优化产业环境安排400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 抓产业方面,围绕强链、补链、稳链,大力实施《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推动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加大工业技改支持,推动工业企业加快生产。进一步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兼顾经济发展和应急保障需要,加强物流和供应链体系建设。优化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安排4000万元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对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信贷支持,安排专项资金引导孵化器业主单位减免租金,大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优环境方面,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标准,聚焦解决疫情对企业审批、企业信用等方面造成的影响,加快建立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和开办企业快速服务机制,在全市范围内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4枚印章,推动实现符合条件项目办理建筑许可“零成本”,同时在获得用电用水用气、不动产登记、招投标等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全面推行“不见面审批”。对“四新”经济形态实施包容监管,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强体系方面,提出了建设医疗卫生高地、健全物资储备机制、完善应急生产体系、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等五大举措,提出完善紧缺急需物资储备清单目录和管理制度,及时优化调整战略储备物资的品种、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建立现代化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等具体措施,加快构建全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治理体系。(转载广州日报)
查看更多英国《金融时报》上周在一篇社评中将这次“新冠病毒”造成的全球影响比喻为“一次去全球化实验”——为了遏制疫情蔓延,各国纷纷设置障碍阻止人员(显然会波及到商品)流动。尽管这些以邻为壑的壁垒是无可奈何,并非主动为之,但客观结果就是经济的去全球化。它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紧张混乱、国际贸易减少以及企业信心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说,对疫情的严防死守仿佛一次突如其来的被迫“硬脱钩”。它也是对世界经济的一次考验,看看它离开了中国这个引擎和工厂究竟会怎样? 与此同时,这种“脱钩”还在中国内部各地区之间发生。 一 在面对这次的“新冠病毒”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一开始顶住国际卫生领域许多专家的巨大压力,拒绝了一次,很不情愿地一直拖到日内瓦当地时间1月30日晚间才正式宣布,将发生在中国的这次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HealthEmergencyofInternationalConcern,简称PHEIC)。因为疫情在中国的迅速蔓延以及在中国以外的传播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不安。 这是WHO传染病应急机制中的最高等级,在这之前的10年里,它共宣布了五起PHEIC,分别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质炎、2014年的西非埃博拉、2015-16年的“寨卡”以及2018年开始的刚果(金)埃博拉疫情。 即便如此,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AdhanomGhebreyesus)仍然反复解释,做出这一宣布的主要原因,不是对中国的不信任,而是担心疫情在卫生条件和经济状况不佳的国家扩散。WHO的领导人们自始至终都对中国应对这次疫情的努力表达了无以复加的赞誉和信心。就在宣布PHEIC前两天,谭德塞亲赴北京,当面向中国领导人称赞了应对这次疫情的“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效率”。这足以见到,WHO多么不愿意冒犯中国。当然,这也是作为一个以捍卫全球化为己任的国际组织的正确姿态。它几乎是不厌其烦地向全世界强调,目前没有必要实施针对中国的旅行和贸易禁令。当前的国际合作,重点是对健康卫生体系脆弱的国家提供支援。 然而世卫组织很难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关切和专业人士的看法,而且它发出的建议并没有强制效应。实际上,在它宣布PHEIC之前,针对中国的旅行和贸易限制已经在许多国家开始。当然,宣布PHEIC在客观上也肯定会对全球的企业和个人造成心理上的影响。在此之后,即便本国不发布禁令,除非必须,这一时期也很少有外国人会继续前来中国旅行。 自1月29日英国航空(BritishAirways)和德国汉莎航空(Lufthansa)暂停往返中国的航班后,我自己从公开的报道中统计,全球已有至少30家航空公司停飞或削减了中国航班,其中包括美国航空、达美航空、美联航、法国航空、加拿大航空、澳大利亚航空、北欧航空等几乎所有世界大型航空公司及其附属公司,遍及五大洲。而中国大陆周边的韩国、新加坡、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亚洲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的航空公司也都陆续停飞或减少了往来中国内地的航班。这一方面是对疫情的顾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疫情造成的上座率锐减的经济原因。据旅游业数据研究公司Cirium称,自疫情爆发到1月31日,总计已有将近万个航班被取消。 迄今为止,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发布了针对中国的旅行禁令或建议;至少已经有60多个国家对中国公民实施了不同程度的入境管制,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新加坡、越南等国十多个国家全面禁止来自中国的外籍人士入境;美、法、德、加等主要西方国家先后展开从中国的撤侨行动…… 如同在中国国内一样,限制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冲击,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与旅游消费直接相关的行业,因为中国游客是当今按国别计算的最大旅游和消费群体。在SARS爆发的2003年,只有2000万人次中国游客出境。但到2018年,中国的出境游客上升到了近1.5亿人次,比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人口总和还要多出近3成,几乎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德国人口的2倍。这使得全世界的奢侈品牌、零售行业乃至许多国际城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中国游客。 疫情发生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黄金假期,影响自然更大。在中国限制出境游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加强针对中国人的边境管制后,从东京到伦敦的酒店、赌场、航空公司和零售商都遭遇了一股强寒流。受这次疫情冲击最大的毫无疑问还是那些中国游客出境游人气最旺的邻近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地。 据携程网的统计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游客赴海外旅行的首选目的地是日本。日本方面的数据则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当月,共有65万人次的中国游客访日。而在2019全年,中国访日游客在日期间的消费额达到1.7718万亿日元(约合160亿美元)。疫情发生后,根据日本旅行业协会的调查,3月份之前取消原本赴日旅游行程的中国团体游客可能会超过40万人。 而在泰国,财政部已在1月29日将2020年本国GDP增长预期从先前的3.3%下调至2.8%。泰国经济高度依赖旅游业,GDP的近2成是旅游业创造的。而中国游客又是赴泰国游客中最多的,占到3成。泰国国家旅游局预计今年的中国游客人数将从2019年1100万人次减少到900万人次,泰国旅游收入将因此减少15亿美元。 新加坡预计,今年赴新加坡旅游的游客数量将减少25%至30%。中国是新加坡最大游客来源国,约占新加坡游客总数的1/5。这将沉重打击该国经济,因为旅游业占新加坡GDP的4%。 国际货运业受到的影响可能不像旅游和客运那样受普通人关注,但损失和波及面更大。丹麦海事数据提供商Sea-Intelligence本周一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称,疫情引发的贸易量减少正导致集装箱航运公司每周损失3.5亿美元运费收入。自上个月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贸易网络中的集装箱数量已减少35万个。数据显示,到本周为止,中国和美洲之间至少有21次航行被取消,亚欧贸易圈中也有10次航行被取消。中国和美洲之间取消的集装箱数量相当于19.85万个,而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取消的集装箱数量相当于15.15万个。而且,未来几个月的航运量还将大幅下降。全美零售商联合会(NationalRetailFederation)和哈克特联盟(HackettAssociates)周一发布的月度预计,2月份美国港口的入境集装箱数量将同比下降12.9%,3月份料同比下降9.5%。作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和中国出口的主要门户,过去三周里,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下降了近1/4。全国来看,到达或通过中国主要港口的船舶停靠减少了1/5。上周,大型原油运输船的日均运费大幅下降了约40%。 海运业的萧条会直接导致全球供应链的中断,还可能累及造船业。受需求减少和中国造船厂停工双重影响,未来几个月新油轮、散货船和集装箱船的交付可能也会推迟。 二 2月4日,韩国现代汽车称,在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耗尽之后,它不得不暂停其设在韩国3个城市的工厂的生产。出于相同原因,韩国双龙汽车位于韩国平泽市的工厂也暂停生产,日本日产汽车位于九州的整车工厂将暂停生产。现代汽车是全球销量第五大的汽车制造商,也是第一家因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引发的供应中断而停产的汽车制造商。(目前已部分复工,全部恢复仍需时间) 其他多家大型跨国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都相继发出警告,随着“中国制造”供应链紧张逐渐波及全球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几周之后,欧洲和美国的工厂就将被迫关闭。其中包括菲亚特克莱斯勒(FiatChrysler)公司,它刚刚在向中国采购零部件时遇到了严重困难。 就连距离最远的美国汽车制造业也无法置身事外。2018年,美国从中国进口了110亿美元的汽车零部件。中国作为美国汽车厂商的进口来源地,仅次于墨西哥,排在第2位。除了来自中国的直接采购之外,在日本和墨西哥的零部件工厂进行二次加工之后进口的情况也很多。美国汽车厂商高管表示,来自中国的零部件通过船运抵达,到采购停止还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整车生产停止的危险比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要稍远一些。然而,如果中国的停工时间维持更长,美国车厂迟早也不得不压缩产能。 我在《当“黑天鹅”飞起,我们看见了什么?——“新冠”疫情下的经济民生(1)》一文中已经对“中国制造”的供应链紧张状况作过分析,这种紧张不仅发生在中国,现在也正在全球引发连锁反应。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2月底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如果届时中国的工厂能够复工,那么第一季度的产量损失或许能够在第二季度得到弥补。但如果停产持续到2月以后,那么供应中断导致大范围停产就难以避免。 为了避免这一最坏结果,这些全球汽车企业还有两周时间调整自己的供应链。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虽然很多汽车制造商都有备用供应选项,有可能更换供应商。但一方面,中国出现的巨大缺口,世界其他地方很难在短期内填补;另一方面,如果未来真的要在韩国、日本、甚至美国生产这些零部件,肯定将会大幅度推高成本,进而造成全球汽车价格上涨,并侵蚀车企盈利能力。 汽车制造业是这场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危机的典型例子。30年前,中国汽车制造还几乎是一片空白,但今天中国已是世界最大汽车制造业基地和汽车销售市场。2019年,中国的汽车总产量约为2570万辆,比10年前翻了一番。而在2017年,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额就达到686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出口占25%,日本占10%,韩国和德国各占5%。 湖北省正好是中国的一个汽车制造业中心,武汉市这座城市及其周边拥有中资的东风汽车,还有日本本田、法国标致雪铁龙,以及美国通用的众多汽车组装厂。2018年,湖北的汽车产量达到241万辆,占中国总产量的约10%。其中,本田汽车在武汉的3家合资工厂年产量达到60万辆,占本田在华总产能的一半。此外,仅武汉一市就聚集了超过500家大大小小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湖北省内就更多,全球前20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商中有一半以上都在这里设厂生产零部件。 中国不仅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和销售市场,还生产了全世界65%的智能手机和45%的个人电脑,当然也是绝大多数这些产业上下游的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最大生产国。实际上,从低端的服装到中端的化学制品,再到高端的科技产品,特别是主要的电子消费产品,它们产业链中最重要的生产基地都在中国。 就拿疫情中心武汉市和其所在的湖北省来说吧,武汉这个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的中部交通和商业中心城市,是中国近代第一批通商口岸和工业化先驱,如今还是中国发展芯片产业的战略城市之一。武汉当地企业长飞光纤光缆是全球最大的数据传输线缆制造商;那里还有五家大型显示器制造厂…… 彭博供应链数据库显示,这座中国中部城市拥有500多家工厂及其它设施,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13位。整个湖北省则拥有1016家类似工厂,在同级行政区域中排名第7。数据显示,总部位于日本的公司在当地开设约54家工厂,美国公司设有大约44家,欧洲公司约有40家。 而湖北省的经济总量全国排名第7。除了上面说到的最突出的汽车和电子行业之外,它的一些特定工业的产出在全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上游原材料中的磷矿,又比如纺织、化肥等。 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目前正分批将工人召回至装配线,但全面恢复生产仍“需要数周时间”。据彭博新闻社此前的报道,富士康表示,眼下的当务之急是确保厂区无感染,因为这么多人聚集到一起,一旦其中一人被感染,将是一场噩梦。做到零感染对这家企业来说,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挑战的任务——它拥有超过100万员工。富士康上周还将其2020年收入增长预期从3%至5%下调至1%至3%。 这同时也意味着,苹果公司原计划在2020年上半年将新款iPhone手机产量提高10%的目标注定很难完成,而它希望在今年3月推出最新款iPhone的计划注定也要延后。目前苹果全球供应链的775个制造和供应地点中有381个在中国,它们都受到了疫情影响。生产苹果AirPods的3家位于中国的代工制造商都已暂停生产。在苹果官网上,AirPodsPro订单的发货日期已推迟到一个月之后。 此外,即便数以千万计的工人们能顺利返回,根据防疫要求,他们还将面临长达两周的隔离。因此,若进一步延期,足以导致一部分供应链陷入瘫痪。 三 上周一(2月3日),伦敦布伦特原油大跌3%,跌破55美元的重要关口,至每桶54.27美元。本周一(2月10日),布伦特原油期货进一步下跌至每桶53.27美元,纽约原油期货则跌至50美元以下,为每桶49.57美元,双双创下1年多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 自今年初“新冠”疫情开始受到广泛关注以后的一个多月里,国际油价已累积跌去近25%。原因只有一个:“新冠肺炎”的爆发导致了中国对原油需求的大幅度下降。据中国能源行业的高管预计,2月份中国的石油需求将比同期下降25%。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2019年2月,中国石油需求量在每日1300万桶不到一点。也就是说,今年2月份全国石油需求量将在这个数字上减少每日320万桶。 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使用量仅次于美国,也是全球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因此,仅仅中国减少的这每天300多万桶石油消费量,就已经超过了目前全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3%。由此可见,这对于世界石油行业来说是多么惊人的震荡。有分析认为,此次需求冲击可能堪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石油消费下降。 英国石油公司(BP)首席财务官布赖恩吉尔法利(BrianGilvary)上周二(2月4日)说,他认为这次疫情可能会使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锐减40%,也就是每天近50万桶左右。按照BP和全球各能源机构最初预计,2020年全球石油需求将比2019年增长每日120万桶。 英国《金融时报》上周的一篇报道称,由于“新冠病毒”疫情降低了能源需求,中国的几家大型能源企业——中海油、中石化和中石油等公司——可能正在考虑援引“不可抗力”条款临时取消之前已经与产油国公司签订的LNG购买合同,目前这些公司还没有正式回应。这对于那些液化天然气供应商来说不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由于连年的暖冬以及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产量增长造成的整体供应过剩,亚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本已经跌至历史最低。疫情爆发以后的今年头一个多月,又跌去了40%。 这次的“新冠”疫情能否触发“不可抗力”条款,在商业合同法律上或许会引发一些争议。然而,由于中国的“巨无霸”买家地位,而且很快就会成为最大买家这一事实,国际上的LNG卖家恐怕也不得不接受变通。 一位金融分析师称,“对于石油市场而言,这是在最不该的时机、最不该的地方发生的最糟糕的危机。” 这话说得确实没错,因为目前正是国际原油持续走低的疲软时刻,OPEC及俄罗斯等产油国(简称OPEC+)今年1月刚刚开始实施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减产。从上周开始,OPEC+已与中国方面展开紧急磋商,评估疫情对石油需求的影响以及它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原油只是受这次疫情波及的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最典型的一例。事实上,从澳大利亚铁矿石到伦敦铜,从各国农产品到煤矿,从伦敦锌到吉隆坡的棕榈油……凡与工业生产有关的每一个大宗商品市场都难以幸免。 这里也许还需要提一下的是,这次的疫情还有可能加大中国兑现1月中旬签署的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中承诺的难度。协议的重要基础是中国在未来两年里增加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但疫情冲击的首先是消费,中国的国内零售市场如果因为疫情而急剧萎缩,陷入持续低迷,那么这么多美国产品——特别是其中的320亿美元农产品——就可能很难被消化。 面对人们的担心,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洛上周接受媒体采访时已明确表示,美国不会把“新冠病毒”对中国造成的冲击作为第二阶段对华贸易谈判的新筹码。相反,美国时刻准备与中国合作,向中方提供人道主义帮助。他还相信,疫情“虽然可能已经造成了一些不确定性,但第一阶段协议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带来重大增长红利。” 然而特朗普总统的这位最高经济顾问同时也承认,疫情可能意味着中国会推迟根据“第一阶段”贸易协议购买2000亿美元美国产品。贸易协议为美国带来的“出口激增”将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尽管他预计这场危机将对美国经济产生“微不足道的影响”,今年第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因此受到的打击将在“0.2%”的范围内。 但依然有不少经济分析师对中国能否如期兑现承诺感到担忧。美国农业部2月7日发布的一份周报显示,截至1月30日当周,美国对华大豆出口仅为3.1523万吨,是自9月5日当周以来的最低水平。 疫情造成的“中国需求”的下降,就连太平洋那边的美国都能感受到一阵凉意,遑论那些经济上依赖中国需求的大宗商品出口国。因此,这一趋势不仅会对包括能源在内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造成重大冲击,还会直接影响到这些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济前景。 四 目前没人说得清楚,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还要承受多重的打击,这当然取决于疫情能在多短时间内得到遏制。但损失已经造成,短期影响尤其十分巨大。而且,即便轻易得到控制,这些短期损失也不会全部被今年剩余时间的经济复苏所弥补。 这次“新冠肺炎”对世界经济的溢出效应毫无疑问将远超2003年的SARS。17年前那场SARS造成约800人死亡,全球经济损失约400亿美元,造成全球经济增幅当年下降0.1%。“新冠肺炎”迄今的感染人数已4倍于当年SARS,即便它的严重性不如SARS,但死亡人数也超过了当时。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已今非昔比。2003年时,中国GDP占全球的份额仅有4%出头,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18%。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今天的中国居于全球供应链的中心,中国向世界输出了最多的商品和游客……如果说2003年中国因SARS而发烧,世界打了一个喷嚏的话,那么2020年中国因“新冠肺炎”而咳嗽,整个世界就会发烧并大病一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Georgieva)近日接受全球媒体联合采访时忧心忡忡地说,她担心今年全球经济将会因中国的疫情而承受严峻的下行压力。IMF原先预计,2020年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为3.3%。国际投行高盛在本周一发表预估中,如果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在2、3月间显著放缓,2020年全球GDP增长将下滑0.1至0.2个百分点。但如果疫情延后到第二季度才见顶,那么全球GDP增长将下降0.3个百分点。 当然,各国遭受影响的情况会千差万别。 正如我前面已经提到的,亚洲国家(包括澳大利亚)距离中国近,经济上对中国的依赖也最强,它们受到这次中国疫情的打击无疑也将是最大的。而且,亚洲一些小型经济体原本就十分疲弱,抗风险能力很差。相对而言,大型西方经济体的感受应该不会那么强烈。正如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等人多次乐观地预期的那样,预计美国、英国和欧元区的增长将下降大约0.1个百分点。但德国或许是个例外,对中国出口量很大的它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因此损失0.2个百分点。 不过这些预测都假设大规模疫情仅局限在中国,而且终将得到控制。万一出现WHO担心的那种情况,即疫情蔓延到其他国家,那么情况又将截然不同。这并非完全没有可能,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欠发达、卫生条件薄弱、但又与中国联系密切的国家而言。已有警告称,非洲可能就是一个“阿喀琉斯之踵”。中国目前是这片大陆上最大的投资国,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在非洲经营着各种生意。 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已经向各国央行发出“强烈要求”,为了支撑世界经济,希望主要央行“在2020年继续维持货币宽松政策”,哪怕它已经带来了高负债的副作用。 如果做一个简单总结的话,“新冠病毒”将主要从三个层面溢出中国,波及全球经济—— 首先是因为限制旅行和流通造成的与中国相关的旅游、消费市场和货物运输的萎缩; 其次是因为中国经济停滞造成中国国内需求短时期内积聚下降,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成沉重打击; 最后,也是最广泛的层面上,长时期停工造成以中国为中心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吃紧,甚至局部瘫痪,进而使全球产业链陷入连锁反应式的空前混乱。 让我来预测的话,最严峻的一幕有可能将在一些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出口的国家上演,例如俄罗斯和中东的沙特、伊朗等国。它们的政府财政状况会因为石油出口量和价格的下降而出现灾难性的恶化,进而直接影响到这些国家的民生和政治稳定。 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巨型经济体,中国经济当然不会被一次疫情击垮。 然而细思一下,这次疫情造成的供应链混乱固然突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枢纽的重要地位,但也暴露了中国的这种巨大优势背后的风险和挑战。我们的确可以将这次疫情看作是一次针对中国的“脱钩”和去全球化演习,虽然不是主动的,看看世界经济真的与中国“脱钩”后会怎样? 中短期来看,全球供应链不会因为一次疫情就能发生大规模调整和重组,中国的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是没有哪个或哪几个国家能够替代的。疫情平息后,这些供应链会逐渐恢复。但长期来看,将供应链更加分散化的呼声一定会成为各国经济决策者认真考虑的一个重要选项。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霸主地位可能被削弱。(转载经济观察)
查看更多2019年是中国传感器行业发展迅猛的一年,随着中国在新旧年份交际爆发出的疫情,让红外线体温仪严重缺乏,2020年将迎来传感器爆发的一年。那么2020年传感器发展趋势有哪些呢?请看这一年的十大发展预测: 一、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成为企业发展重心 在结构型传感器、固体型传感器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对于数据采集、处理等流程的高需求之时,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最近几年都十分热门,在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网络化的方向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在2019年底,上海启动打造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MEMS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多种类传感器,这也标志着未来国内将在智能传感器、MEMS传感器领域发力。 二、传感器与集成电路融合发展将成为我国传感器制造重要趋势 传感器属于集成电路的细分领域,但是区别甚大,传感器的柔性化定制需求较大,并且研发周期较长,材料以及工艺较为复杂,大规模生产能力较弱。 在未来,通过设计工具、模型表达、可测性设置以及工艺整合等途径向集成电路靠拢,可利用MEMS和集成电路Ansys、Candence定制仿真平台的集成融合;同时,建立传感器生产制造的IP模型,实现规模化量产;再而采用素质化测试方式,实现数模的机理转化;通过利用这些适合国内国情的发展模式,实现传感器从设计到制造的快速升级。 三、企业细分垂直化,需求碎片化仍是主流 国内传感器企业规模主要偏向中小型,在研发支出、创新能力上有限,而且获得的政策扶持力度上也不大,深耕垂直领域的企业众多。再加上,由于国内目前物联网、工业4.0市场规模过于庞大,且需求碎片化,这些垂直领域的企业在市场有序化之前,对于自身业务拓展可能处于保守态度,继续发展原有业务。 在“一口吃不了一个大胖子”的格局下,我们将会在2020年,看到更多在原有业务领域发展壮大的隐形冠军,以及创新环境下涌现出来的独角兽。 四、传感器国产率将稳步上升 传感器作为影响国内物联网、工业4.0等产业快速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之一,一直都是依赖国外产品。最近几年,政策、资本都在关注传感器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像太阳成集团tyc4633等一批国内传感器优质企业,兼具研发、设计、生产到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传感器国产率将会稳步前进,根据统计,在2016-2020年期间,全球传感器市场复合增长率仅为11%,而我国传感器产业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0%,这也是向全世界发出了高调的信号。 五、国内产业集群格局明显初步形成五大产业集群 早在2017年,我国传感器产业就已经初步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京津冀以及中部五大产业集群。根据数据统计,长三角区域的传感器上市企业占比38%,珠三角、京津冀、东北以及中部企业占比相当。 在工信部印发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三年行动指南(2017-2019年)》要求中表示,“集中力量打造以上海、江苏为重点的长三角产业集聚区”,同时,截止2020年1月,长三角地区已经聚集了50%以上的智能传感器企业,在此大环境下,国内智能传感器的中心无疑将落地长三角,而其他产业集群极有可能将会根据传感器其他细分领域进行深耕。 六、CMOS图像传感器竞争将进入最后阶段 由于车载应用、机器视觉、人脸识别和安防监控等物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多摄像头的普及,2019年CMOS图像传感器进入了市场急剧扩大的阶段,而作为CMOS图像传感器的龙头老大,占据50%以上市场份额的索尼主动承认自家产能不足。 而抢占CMOS图像传感器市场份额将会是2020年最有看头的大戏。 七、环境类、光学类传感器将成为重要创新推手,技术市场局势明显 这次疫情最终让人们逐步重视起环境类传感器,加码在环保、卫生、人体健康等方面的环境类传感器应用,比如温湿度传感器、人感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等。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方面加速推进应用。鉴于此,广州太阳成集团tyc4633(ASAIR)2020年推出了集成式温湿度传感器-AHT20,它以3*3*1mm超小体积、I²C输出标准、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超高的性价比将为广大下游终端厂商提供优势选择。 从消费、工业再到汽车,无一不包含了物联网的元素,也正是得益于物联网、机器人等下游应用市场的需求拉动,光学传感器市场也在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到2026年,仅在工业4.0领域,光学传感器的销售额将达到360亿美元,更何况大批量使用传感器的智慧城市、智慧农业等领域。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光传感器目前主流的三种技术,结构光、主动立体视觉以及ToF,这三者的成本和技术上各有利弊,在2020年物联网稳步发展的同时,这三种技术的市场也逐渐趋于平稳。 八、传感器的定制化方案更深、更广 由于功能以及应用场景等因素,传感器本身自带定制化特性。传统的标准型传感器已经无法满足OEM的设计需求,同时也无法满足终端用户的偏好。在物联网应用场景逐渐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更多的功能和设计细节将会出现,具有传感器的定制方案以及柔性化生产能力的企业会在未来获得OEM厂商的青睐。 九、多传感器融合技术风头逐步显现 为人熟知,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目前主要应用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即使马斯克在2019年,怒怼激光雷达又贵又鸡肋,但是还是逃不脱自家超声波传感器、摄像头以及毫米波雷达的组合使用。自动驾驶安全性需要传感器的冗余支持,以及多种传感器协同提升容错率,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自动驾驶的多传感器融合将成为市场的主流,进一步大胆预测,在可穿戴设备、健康检测、智能家居等领域,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应用和发展。 十、国内外企业间的并购、收购案件增多 传感器作为一个老牌行业,一直都位于各大产业发展的最底层。所谓圈内人看门道,正是由于传感器是最基础的行业,其产业资源相当厚实。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收购、并购可不是闹着玩的。在数字化时代下,为了抢占物联网市场先机,提高市场份额,2020年国内外企业间将出现一波波的并购、收购潮。 2020年,来自中国传感器产业的大力发展,势必将对全球传感器企业的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在物联网传感器大量应用的当下,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在某个领域成为霸主。为了稳固自身市场份额,压缩竞争对手的发展空间,更多涉足新形态领域,国际并购、收购案件将会持续增加。
查看更多传感器作为万物互联的基础,在工业制造、智能汽车、通信消费电子等多个领域应用广泛。而在当前社会,万物互联已然成为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由于它可以帮助人类将曾经不可知、难判断的信息变成易获取、更精准的数据,传感器已经成为数字化社会非常重要的基础设施。传感器已渗透到诸如工业生产、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极其广泛的领域。 中国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组长刘海涛表示:“物联网是超越智能化、超越互联网的全新体系,其中所有的信息都不是人输进去的,而是物联网终端系统在实体世界中感知获取的。”而这种感知的媒介就是传感器。物联网的大发展必然会带动传感器产业的大爆发。 由物联网成就的新时代即将来临,传感器将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电子科技、智慧城市等行业之中,这也标志着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将与日俱增。据悉,2011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为828亿美元,去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了1587亿美元。根据《2016-2021年中国MEMS传感器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我国传感器市场产值已经超过1200亿元,随着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未来五年传感器产值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近日,工信部召开“智能制造发展对策研究”重大软课题部长专题会,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指出,下一步将重点关注传感器、工业软件、工控系统,以及系统集成等智能制造发展的“短板”,系统推进智能制造工作。 除此之外,物联网的发展也催促着行业标准的完善。这也将会推动传感器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无人机为例,目前全球无人机产业发展大热。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例如不久前亚马逊为拓展市场开发的无人机送货业务,以及中国各地的无人机监测交通、进驻农业领域或参与救灾等,无人机产业的大热离不开传感器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传感器潜在市场极大,传感器作为基础产业将渗透到万物互联的众多领域之中。然而我国国产传感器市场占比不容乐观。目前我国的高端传感器芯片仍依赖进口,但这也侧面证明了我国国产传感器具有极大的上升空间。相信在政策大力推进下,国内传感器产业将迎来春天,潜在市场规模达千亿级别。 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好转,市场对传感器的需求不断增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至到2017年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至1955亿美元,同比增长12.29%。初步测算2018年全球传感器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059亿美元左右,同比增长5.3%。未来5年全球传感器市场将保持8%左右的速度增长,到2024年市场规模将会达到3284亿美元。 在国内传感器千亿市场,传感器芯片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一切传感器,乃至物联网的关键零部件。传感器芯片如同电子消费终端所用的芯片一样,如果国内没有本土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一样被国外企业“卡脖子”。 广州太阳成集团tyc4633有限公司自从2003年创立伊始,就独立自主进行技术研发,先后开发了湿度传感器、VOC传感器、微流量传感器、水蒸气传感器等。在传感器芯片领域,从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应用,形成了全产业链闭环,成为国内传感器行业唯一一家IDM模式公司。 奥松自主研发的传感器芯片
查看更多12月24日,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启动会暨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嘉定工业区举行,会上发布39条扶持政策,多个重点项目签约,抢先布局千亿级产业,与生活相关的医疗器械、汽车、手机、甚至智能儿童玩具,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制造正成为我国智能制造领域一块越来越重要的拼图。 此次嘉定规划建设的上海智能产业园,正是着眼于弥补智能传感器“中国芯”短板,重点聚焦智能硬件、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应用领域,发展基于MEMS半导体工艺,涵盖力、光、声、热、磁、环境等类目的智能传感器产业。 园区规划有“一核两区”:一核,即嘉定北部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硬件核心综合产业集聚区,它以智能传感器产业为基础,物联网应用为导向,分设科研功能区、研发中试区、企业聚集区、产业发展区和应用示范区。两区,即徐行-菊园智能制造特色集聚区和安亭汽车电子特色产业集聚区。前者以工业控制为基础,智能制造与创新为导向,重点建设传感器和智能硬件产业,打造功能完善、适用于产业技术中试放大、可容纳一定数量创新企业的综合园区; 后者以汽车电子为基础,智慧驾驶与交通为导向,重点攻坚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技术高地,打造专业工业APP,全面覆盖汽车行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关键业务环节,助力汽车产业创新与变革。到2025年,嘉定以智能传感器芯片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相关产业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并将打造成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的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高地。 当天,嘉定区发布39条举措,通过顶层设计发力,推动智能传感器上、中、下全产业链健康发展。记者翻看发现,嘉定给予的政策支持的范围涵盖企业投融资、降低成本、研发创新、规模发展、人才集聚、合作交流等六方面,企业从注册到项目落地再到后期发展的所有环节,均有优惠政策支持。比如,在支持企业降低成本方面,落户区内的智能传感器相关企业可优先享受供地、过渡厂房的支持;购买土地、厂房以及租赁厂房的相关企业可享受补贴;通过盘活存量土地用于发展传感器产业的,减免土地增容费。 支持研发创新方面,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等技术研究机构,与高校、科研院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可获得一次性奖励;企业购买知识产权、设计研发工程首轮流片、工程样片测试验证等环节,也有相应扶持。 对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的智能传感器企业而言,金融扶持是最为关键的一环。为此,嘉定将引导设立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专项扶持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为智能传感器相关企业提供包括融资担保贴息、上市挂牌补贴、贷款贴息等金融服务,支持传感器企业投融资。还有公共服务平台优先使用、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优先落户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服务也被纳入扶持范围,全方位当好“店小二”,解决企业烦恼。 入驻当天,32家企业签约入驻产业园,总投资额248亿元、预计达产产值262亿元。签约项目遍布传感器芯片设计、制造、材料、系统、应用、封装、测试等产业链不同环节。其中17个项目投资过亿。这些优质项目的集中入驻,将进一步夯实嘉定作为上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一体两翼”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成为未来拉动嘉定区域经济实力的强大引擎。 此外,为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国家集成电路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等7个公共服务性平台集中签约;集成电路基金等2个基金同步成立,将进一步加速社会资金集聚,撬动大量社会资本围绕传感器及智能硬件产业,形成有效的资本供给;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为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库保障。
查看更多